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校新闻>图片新闻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大山楂丸的“秘密”在《中国教育报》报道

【文章来源:】 【发布人:张晓银】 【发布时间:2017-06-21】 【点击量:

 

近日,《中国教育报》以《大山楂丸的“秘密”我告诉你》为题,对亳州中药科技学校传承中药文化进行具体详实的报道。转载如下:




在亳州中药科技学校炒药房,中药专业学生反复拿捏炒制山楂的火候。

“这是红花。”中药专业学生在仔细辨认中药材。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可辨认4000至5000种中药材。

数据很关键!为了让中药配剂数据更准确,中药制药制剂专业学生在黑板上反复演算有关公式。

“别看大山楂丸成份简单,但用对了,疗效显著。”2017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学校教师(右二)指导学生制作大山楂丸。


这是金银花,清热解毒。咽痛常用。”在安徽亳州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教师(左二)指导学生实习。

安徽华善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药饮片车间切制室,公司技术人员(中)给学生讲解切制熟地黄的方法。

安徽华善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学生在包装炮制加工好的中药。

学校质检中心高精密仪器室,中药专业学生正在进行中药重金属含量检测。

 

 “火候控制好,药材要不停翻动……”5月11日,在安徽省亳州中药科技学校的炒药房里,教师黄乾正在手把手教授学生练习炒制山楂。“火大了,山楂会焦;火小了,山楂没有碳化效果,药效会打折扣。中药炒制环节全凭熟悉度和经验值。”在学校从事十年多中药教学的黄乾,始终坚信中药传统手工技艺的不可替代性。据了解,在亳州中药科技学校,这样口传心授的手工技艺课程达九成以上。

    进入5月中旬的亳州,室外温度已达30多度,教室里也是一片火热景象,中药专业三年级学生张腾飞正指导着一年级的学弟学妹们练习制作大山楂丸。与大多中药加工企业不同的是,学生们在这里仍然学习着传统的中药制作工艺。

    据中药专业教师李存根介绍,从山楂、麦芽、神曲等3味中药的炒制,到打粉、炼蜜、成丸,制作大山楂丸的所有环节均由学生手工完成。炒制的焦度、炼蜜的火候全靠学生在一遍遍的练习中掌握,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有时甚至需要反复操作上千次才能把握其要领。“手艺活藏不了假。学生们在学习传统工艺的同时,也锻造着精打细磨、保持敬畏的中药精神。”李存根说。

    “别看大山楂丸普通,要想掌握这门技艺却不简单。”2015级中药专业学生杨寒香,目前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大山楂丸制作的全部流程。“刚开始学习炒制药材时,总是把握不好火候,炒出来的药材不是过焦、就是过嫩;打出的药粉也不够细腻,总是搓不成团,导致最后合格的药丸往往没剩下几个。”回想起一年前的情景,她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她和同学们制作的大山楂丸已经成为学校职教活动周的一大亮点和“抢手货”。两年前,学校的大山楂丸项目还曾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三等奖。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对症下药,传统工艺恰恰能够很好地回归中医本源。“就拿大山楂丸的制作来讲,冬天炼蜜时间长,夏天炼蜜时间短。患者喜酸,我们就可以减少山楂炒制的时间;患者脾胃不好,我们就可以把山楂炒得‘老’一些,从而实现了大山楂丸的‘私人定制’。”李存根进一步介绍说。

    “说到匠人精神,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就是要把传统技艺教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做精做好,并且赋予其新的生命。”副校长程仁明认为,学校的不断前行少不了使命感的驱动。

    “近年来,中药传统技能人才已经出现断层的趋势。老药工掌握的技艺如果失传,将是中药行业的巨大损失。”校长李刚表示,中药传统技能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应该占有更大比重,传统技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