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校新闻>校园新闻

亳州市“十一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文章来源:】 【发布人: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05-13】 【点击量: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现就2006—2010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如下规划意见:
    一、我市职业教育现状及“十五”期间发展回顾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26所,在校生3万余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所,即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约2000人,专任教师近 200人。中等职业学校25所,在校生2.9万人,专任教师989人。我市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分别是亳州二职高、蒙城县职高、蒙城县庄周职高。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所,分别是亳州一职高、蒙城县三义职高。“十五”期间,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面前,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彻底扭转了职业教育的下滑趋势,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成绩。
    1、招生规模迅速回升,连续四年快速发展。
    从1996年开始,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实施招生“并轨”改革,正式进入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2001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在多年连续滑坡之后,滑入低谷。当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仅3463人,生存问题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问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市职业教育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宗旨,抓住机遇,奋力崛起,积极推进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招生办法改革,全力实施春秋两季招生,并采取了举办综合高中班、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等措施,逐步扭转了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的状况。从2002年起,招生止跌回升,年平均增长达到48.9%,连续四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招生总数是2001年的4.6倍。五年来招生人数统计如下:(统计截止日期为每年9月20日)
年    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招生数 3463         6087          9458        10542      16093
增    幅                   75.80%     55.40%     11.50%    52.70%
    2、办学基础能力逐步增强。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校舍、实训设施、图书资料等办学基础条件均得到改善。2002年,省教育厅启动职业学校“三重”(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和重点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以来,亳州市二职高、蒙城县庄周职高、涡阳县职教中心(筹)等学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费投入不低于100万元,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市教育局加大了中等职业教育市级统筹发展的力度,积极引导各职业学校广泛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五年来,我市各职业学校特别是三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和提高,办学基础能力逐步增强。
    随着我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实行“以药立市、以药兴市”,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战略,职业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亳州二职高的中药制药等中药类专业为重点的专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急需大量中药类技能型紧缺性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药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为药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型人才的保障。
    3、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在办学体制方面,实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我市现有25所职业高中,其中公民个人举办的有5所、其他社会组织和部门办学5所。在各类短期培训机构中,民办教育已占主体。借鉴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在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学校建设。
    在办学模式方面,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展了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办学模式改革实验,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推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和面向企业开展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助学模式。有效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受益范围。重点加强了亳州二职高作为半工半读试点学校的建设,该校的中药制药专业与各中药企业的深层合作模式在全市得到推广。
    4、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全市职业学校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就业渠道日益通畅,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质量也稳步提高。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劳务输出方面,还是在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活跃在当地各行各业、各部门的中药类,计算机操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有的已成为专业技术骨干,有的凭借一技之长发家致富。
    5、办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十五”期间,蒙城县庄周职高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亳州一职高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五年来,我市各职业学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发展实际,形成了以就业为主兼顾升学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职教发展之路。全日制职业学校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活动,做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长短结合,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各类培训学校包括民办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培训、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以及职工培训等。
    为了与地方药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加大了亳州二职高的中药类专业的建设,利用该校中药类专业的教育资源,扩大了中药类专业的办学规模,并利用该校独特的培训资源,为各制药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中药类专业的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该校举办的中药类专业各类培训每年达3000余人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结构的改善,为“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县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和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严重不足,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资源不足,规模小、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还比较多;投入不足;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职业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市提出了“全民创业”和“1468”发展战略,亳州市是以中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人口大市,地方药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中药制药等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给我市中药类专业的学历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以中药类专业为特色和重点的亳州二职高就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职业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2、教育结构优化调整,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从现实情况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多的需要依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5年,我市高中阶段入学率仅为43.41%,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仅占高中阶段的37.28%。未来五年,我市的初中毕业生每年将稳定在10万人左右。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职普比,大约5万初中毕业生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并要求“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将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3、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不仅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还要大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和改造,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区域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村村通”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等相继实施,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实用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
    4、政策和社会环境明显改善,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目标管理”。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并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招生比例纳入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工作考核,实行督察指导和责任追究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建立了投入保障机制。社会公众舆论也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学生就业和成才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对职业教育有了客观的评价和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形成,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基础有了明显改善。  
   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活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的紧密结合。下大力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突出抓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加快对地方药业经济发展急需的中药行业生产、加工、制药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满足经济发展对中药类技能人才的需求。
    ——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根据不同人群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要确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指导,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加强机制创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广泛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内涵建设大力加强,各县区都建好1~2所骨干示范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大体相当。具体目标为:
    ——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4万人,在校生总数达到9万人,基本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城乡新增劳动力普遍得到职业技术培训。在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培养地方药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级人才,鼓励亳州二职高的中药专业采取联办等形式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级技能人才。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到2010年,全市7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其中4所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我市主导产业领域急需的应用性专业。到2010年,形成以亳州二职高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重点,重点加强该校的中药制药等中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业设置基本涵盖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所有产业,为我市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服务的专业得到明显加强。“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基础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在全市建立不少于5个综合实训基地、15个专业性实训基地,重点加强二职高的中药制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以及该校在谯城区十九里镇420亩中药材种植科技园的建设。全市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普遍得到培训并不断充实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稳定率、满意率和企业关键技术岗位的占有率明显提高。
    ——突出职业教育地方特色,在亳州二职高的基础上建立亳州中药科技学校,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为地方药业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紧缺性技术人才。
    四、“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1、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四大工程”。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重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一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三是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四是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
    2、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四项改革”。一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二是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鼓励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四是积极开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活动。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实施“四个计划”。一是要实施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二是要实施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加快涡阳县和利辛县职教中心建设步伐,并努力争取县(区)的职教中心成为国家和省重点扶持建设对象。三是要实施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 ”,市级建设好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亳州二职高,每个县区建设1-2所办出特色、有影响带动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四是要实施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加强“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
    4、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落实“六项措施”。一是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进一步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二是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三是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强化企业职工培训,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四是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五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皖发[2004]25号)文件精神,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招生奖励等激励措施,表彰奖励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教育、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通知》(教计[2003]32号)文件精神,落实职教经费投入政策。六是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
    五、“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强化政府统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本地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
    ——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强化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合作,明确责任分工,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
    ——加强考核督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职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指导和全社会的监督。
    2、加大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尤其中药制药类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和资助贫困生等。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应不低于同级普通学校。
    ——多渠道筹措经费。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盈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入,要全额用于学校发展。
    ——加强经费管理。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多渠道筹措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执行规定的学费标准,坚决杜绝乱收费,杜绝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挪用职业学校学生学费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各级财政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各有关项目都要与当地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人家庭学生,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费收入中安排不低于3%的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
    3、营造环境。
    ——强化企业参与。企业必须依法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继续办好已有职业学校,建立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培训的制度。大型企业必须确定一所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伙伴。鼓励大中型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有偿服务,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对支付职业院校实习学生的报酬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严格就业准入。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在受理用工登记等备案手续时,要查验相关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鼓励在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
    ——建立激励机制。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和经济收入。对生产一线和服务岗位工人取得的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完善服务体系。启动“就业服务工程”,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工作评估活动,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就业工作。大力加强职业学校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不断完善职业学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稳定率、满意率以及在企业关键技术岗位的占有率。
    ——加强宣传引导。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的经验,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